一文不值的反义词是什么(一字千金的典故及延伸)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
汉语成语
一字千金有3个意思。
一字千金(拼音:yī zì qiān jī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记·吕不韦列传》。[1]
“一字千金”的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宾语;含褒义。[1][2]
一字千金
近义词
一字千钧、一字一珠、一字连城、字字珠玑
反义词
一文不值。
一字千金!形容文字的价值极高,表示对文辞的赞美![3]
一字千金,成语背后的故事更精彩,看完受益匪浅。
成语出处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一字千金”。
王勃一字千金的故事。
初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当属“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王勃的艺术成就最高。提起这位青年殒命的天才,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千古骈文《滕王阁序》,然而王勃既然能被称为四杰之首,其厉害之处绝对不止于《滕王阁序》,还有这首因一字激起惊涛骇浪的千古名诗!
吕不韦将编纂好的《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旁,并在旁边悬挂了一千两黄金,随后向天下诸侯士子发出邀请函:若谁能在《吕氏春秋》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可得赏金千两。
相比吕不韦的一字千金,王勃的这个故事可能更加动人心弦,因为王勃真的凭借诗中一个字斩获千金!
当年,王勃写下《滕王阁序》后,引得满座宾朋争相喝彩,王勃意犹未尽,便在文末附诗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诗文大意:滕王阁巍然屹立于赣江北岸,歌姬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停声,罢了歌舞。早晨南浦飞来的云轻轻掠过画栋,黄昏西山阴沉的烟雨被珠帘轻轻撩起。潭水中白云倒影悠然漂浮,斗转星移已经几个春秋。修建滕王阁的帝子如今在哪里?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还在流。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童”之一。传说他六岁能文,创作时“构思无碍”“词情英迈”,因此得到当朝御史杜易简的称赞。
王勃父亲逢人就夸儿子是个“天才”,最后因此被人嘲笑,得了一个“誉儿癖”的外号。王勃后来因为写《滕王阁序》扬名天下,总算是替父亲长脸,打了那些嘲笑者耳光。
不过在唐朝的时候,为滕王阁写诗赋文章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按照韩愈的说法,当时至少有三位姓王的人,替“滕王阁”写下序、赋、记各一篇。
但是数百年之后,人们只记住了王勃和他创作的《滕王阁序》,另外二人的文章和他们的名字一样,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而且在中唐以前,“滕王阁”本身的名气是大于王勃的。可是到了宋代以后,王勃的名气完全盖过了“滕王阁”本身。所以明代的徐中行感叹道:“是阁盛闻海内,以子安是序也。”
《滕王阁序》名扬千古,后世的人往往是通过王勃的“序”,才知道有这么一处楼阁。后人爱惜这篇序文,同时对它的作者也产生了仰望之情,于是不断编写野史故事,“神话”其作者。
成书于五代的《唐摭言》中说:王勃在十四岁写下了《滕王阁序》。宋太宗也说,“朕听闻王勃十五岁作《滕王阁序》”。《太平广记》中甚至说王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十三岁。
崇拜王勃的后代文人们,除了在王勃的年龄方面不断创造“神化”以外,同时还基于《滕王阁序》的本身,附会出了大量的传奇故事。
如后来被冯梦龙收入《三言二拍》,改写成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一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由一篇骈文和一首诗组成,骈文是基础教育课里的教学重点,文后诗歌是延伸学习。
一字千金《滕王阁》诗文
白话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的一片沙洲之上。腰间悬挂着玉佩,乘坐銮驾的贵人们的宴会刚刚散场。清晨,画栋之上飞来南浦的白云;日暮,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滴。
闲云倒映在江水上,白日悠悠无尽长。山川景物改换,天上斗转星移。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当初那位滕王,现在又在哪里呢?只余下栏杆外面的长江水,日复一日,空自流淌。
这首诗中的“佩玉”,指的是古代的贵族。“鸣鸾”中的“鸾”,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它的叫声十分清脆。
《北齐书·颜之推》中说:“竚既定以鸣鸾,修东都之大壮。”这里的“鸣鸾”同于“鸣鑾”,是指古代王公贵族乘坐的马车前面的铜铃,代指贵人的车驾。
王勃这首诗,把历史变换的叙事融入风景描写,感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同时,隐约透露出了自身视“富贵如浮云”,“布衣可以傲王侯”的气势。
于是又有王勃的崇拜者,拿这首诗做文章,比如有一个《一字千金》的故事。故事说王勃当初路过南昌,听说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天下才子共赴宴会,于是不请自去。
席间,主人阎伯屿给大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让与会才子以“滕王阁”为题撰写文章。原来阎伯屿安排这个宴会,除了庆祝滕王阁翻修成功,还想趁机“炫”一下自己的女婿吴子章。
所以阎伯屿早在头一天晚上,就把“命题作文”的题目告诉了吴子章。但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王勃,在吴子章的“小作文”还没拿出来时,他已经抬手写下了一篇序文。
不过王勃早已经看出,主人家对他有些轻视。于是他在写诗的时候,故意把《滕王阁》诗末句的“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留白不写。
事后王勃带着仆人扬长而去,阎伯屿虽然偏心于自己的女婿,但是他到底也还是个爱惜人才的人,他在读完王勃的《滕王阁》后惊为天人,可惜诗的末句少了一个字。
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呢?阎伯屿和在场的文士们,想出了很多种答案。但是他们仍然想知道,王勃这位大才子心中真正的设想,到底是什么,于是阎伯屿立马派人去追王勃。
可等到仆人追上了王勃,请教诗中到底缺了什么字时。王勃仆人却刁难说:我家主人是“一字千金”,少一分钱都不会把那个字写出来。
阎伯屿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亲自率领众人带着一千金找到了王勃,请求他把诗文补全。
结果王勃惊讶地告诉对方:我已经写完了啊。原来王勃写的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当中的空白,就代表了一个“空”字。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无人能够得知。大家只知道王勃通过一篇骈文和一首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傲人的才华,从此一举成名。
王勃写完全诗后却唯独空留一字未填,然后便弃笔而去。然而刚刚被《滕王阁序》惊艳了的宾客却不买账,他们觉得这个字一定可以再次惊艳全场。于是现场陆续有人开始填字,有填“水”的,有填“独”的,但都不得其所要。
最后一句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别小看这个“空”字,它可比“独”字要好多了,因上一句说“帝子今何在”,很显然不在了,正是对应下句“空”自流,空的不是水,而是人!
特别感触是:
整首诗前面几句都在叙景叙物,虽带些感情色彩,但都在一个层级。
最后一句,一个“空”字,似乎一下把整首诗的氛围,由地平线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就同歌曲,最后一句,猛得提高“八度”的那种瞬间飙升出来的层阶感十足。
这就像中国古代的“画龙点睛”,都具有相同的艺术感觉。
这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叫“诗眼”“词眼”,在行文中称为“字眼”。
个别字的娴熟运用,会使原本平凡的诗词歌赋,迅速变得灵动和突兀,个别字能起到“领袖”般举足轻重的文艺效果,令文作大放异彩。
对写作和对联,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故此,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