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 虞城县境内名胜古迹景点
任家四合院
在虞城县大同路中段北侧。
据传清末任氏以重金买通官府,被授予福建石阡府知府,后返里营建此院。
当时是全城最高之古建筑物,堪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古代艺术建筑,现保存完好。
伊尹墓
在虞城县店集乡魏堌堆村北。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有功,尊为阿衡(即宰相)。商汤死后,继续辅佐佐外丙、仲壬,曾放逐太甲。
卒后以天子礼葬于此,墓地旧时占地数十亩,冢前有祠,内塑其像,墓碑数块,历代修葺。现冢高3米,直径15米。存清代墓碑两块,古柏百八十三棵,其中一棵枝叶象鸟,俗称“鸟柏”。
1978于墓西曾出手商、周、汉代陶片。1984年墓前重修仿明建筑花戏楼一座。
杨东明墓
在虞城县利民镇宋楼村北,墓地占地10余亩,墓高3米。原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坊、碑石数块,今存明碑两通。
杨东明(1548--1624 ),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阳居士,今虞城县利民镇人。明万历八年( 1580年)进士,追赠刑部尚书。
居官清廉公正,用人主张唯才唯德,为国家招贤纳士,教育上主张言必行,教人者必先行,政治上主张减赋税,只有民富,才能国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黄河溃决,豫、鲁、皖、苏交界处惨死者十之八九,杨东明绘饥民图十四幅呈奏神宗皇帝,残存者得救。
有《杨晋庵文集》、《饥民图说》、《修学记》、《筑堤捍水记》等著作传世。
营廓遗址
在虞城县营廓镇营廓村,武河西岸。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遗址。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证实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
魏堌堆遗址
在虞城县店集乡魏锢堆村北,南惠民沟西岸。1978年发掘出土铜斧、陶器、兽骨和商、周、汉代陶器残片,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还有磨光陶片及蚌壳、鹿角等遗物,属龙山文化和商、周遗址。
田珍墓
有称谕祭坟,在虞城县小侯乡谕祭坟村西。
据载明代南京通政使田珍以疏银赈济灾民,死于任上,崇祯黄帝赠工部侍郎并谕祭。原坟地东北西南走向,长约二、三里,墓林占地30余亩,有拜殿、石牌坊、石桌、石人、石兽等。现仅存石人、石兽、残碑数通。
东大寺遗址
在虞城县杜集村,原名西古寺,因古白河河道变迁寺东,也称东古寺。
背为寺院,面积3600平方米,有台高3米,建有大殿、后楼、钟楼百余间,内设有南海善萨等泥塑神像,今院墓荡然无存。
村民在此挖土时,曾掘出几十座西汉空砖墓,有陶罐、墩、坊、壶、铜镜、钢斧、五铢钱、半两钱等遗物。
1976~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出土有蚌壳、兽骨及商、周、汉代陶器残片,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等,经鉴定属西汉墓群龙山文化遗址。
虞城县故城遗址
在虞城县利民乡杨庄村西。
禹封舜子商均于虞,邑于此。秦置虞县,北魏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更名虞城县,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以河患东北移3里营新城(即今利民镇)。县治迁徙后,有李氏在此定居,取名旧城李庄,后李氏又迁居别处。
1979年开挖惠民沟时,在地下2米处曾挖出陶器碎片、砖瓦、石板、石碑以及石墓、瓷器、骨料、灰坑、骨器场址等。
经鉴定,此处系虞国、虞县、虞城县故城无疑。
花木兰祠
俗称孝儿祠,在虞城县营郭镇周庄南。旧祠院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物百余间,多唐槐翠柏,内有花木兰塑像。立碑60余通,每年四月初八有庙会,以祭祀其灵。1983年3月重修碑楼。
原祠毁于1943年,今存碑碣两通,一为元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阴刻篆字《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一为清嘉庆十一年( 1808年)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
碑文载,木兰姓魏,隋代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帝封尚书不受,又欲纳宫中,以死相拒,谥孝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