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
1.1.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2.文学革命: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其目标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三)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1.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产生
2.1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产生
2.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有三种类型:
(1)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与文章:
(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9-11)
(2)陈独秀:《谈政治》(1920.9)
(3)杨匏安:《马克思主义》(1919.11-12)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2)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涌现;
(3)若干进步刊物的创办。
2.2.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1920年8月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大会选举了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2.3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3)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大会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任务。
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P100(单选)
(1)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成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引发“二七惨案”。
(2)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萧山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1922年6月,彭湃在广东省海丰县成立海丰县总农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运动。
1923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意义: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民主革命
3.1国共合作与民主革命
3.1.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强调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样,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
根据苏俄建军经验,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
3.1.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一)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部队先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张作霖)。
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
3.1.3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国民革命尽管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